-
【2022年无锡招商】无锡市出台 38 条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无锡市出台 38 条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措施出台背景与目标 近日,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关于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的若干措施》,共计 38 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松绑减负,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该措施以 “一件事集成通办”“一站式集成服务” 为导向,旨在通过简环节、减时间、降成本,让市场主体能更快速进入市场 “大门”,营造更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 二、市场准入便利化措施 在市场准入方面,无锡市采取了一系列便利化措施。围绕市场主体登记时限、企业名称登记限制、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改革、外资企业电子营业执照服务等事项,进一步简化环节、压缩时间、降低成本。例如,在申请营业执照时,申请人提交名称数据后,通过人工智能对申报的名称进行比对、判断,并即时给出申报结果,实现 “秒办”;主体登记全面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与其他登记事项一并审查,将一次性核准率提升到 95% 以上。这些措施显著提高了市场主体登记效率,减少了企业办事时间和成本。 三、服务外资企业与创新举措 无锡市注重优化外资企业服务,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强外资企业电子营业执照服务,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登记和管理方式;建立外资企业联系制度,及时了解外资企业需求,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同时,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对新兴业态和模式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态度,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 四、措施成效与未来展望 无锡市出台的 38 条措施,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未来,无锡市将继续跟踪措施实施效果,根据市场主体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确保措施落地见效。同时,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022-03-25
-
【2022年昆山市招商】昆山高新区智能垃圾分类系统成效显著 信息化打造治理新样板
昆山高新区智能垃圾分类系统成效显著 信息化打造治理新样板 自去年起,昆山高新区在 354 个居民小区分类亭安装垃圾称重系统,通过 “技术赋能 + 精细管理” 模式,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走向智能化、精准化。系统操作流程显示,垃圾清运前需由物业人员或督导员进行称重,并在电脑端选择垃圾类别(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等),数据实时传输至监管平台,形成动态管理台账。监管人员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各小区垃圾收集量、分类准确率等指标,对不达标小区实施预警和跟踪整改。 以江南理想小区为例,实施智能分类系统后,平均每日收集垃圾总量约 3.5 吨,其中厨余垃圾 1.5 吨,分出率达 42%;可回收物 1 吨,占比 28.5%,两项指标均远超全市平均水平。小区物业负责人介绍,通过系统培训和考核机制,督导员分类准确率从初期 60% 提升至 90% 以上,居民参与率从 50% 提高到 85%,形成了 “督导员精准指导、居民主动参与、数据全程追溯” 的良性循环。 昆山高新区的智能分类系统,是苏州市 “无废城市” 建设的重要试点。参考资料显示,苏州市 2021 年启动垃圾分类 “三定一督”(定时、定点、定类、督导)模式,昆山高新区在此基础上创新引入信息化手段,构建了 “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分类处置” 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投入智能化设备资金超 2000 万元,培训物业人员和督导员超 5000 人次,垃圾分类综合考核连续 3 个季度位列昆山市第一。
2022-03-25
-
【2022年江苏招商】苏州太仓高新区:国家级高端装备标准化试点的 “智造” 密码
苏州太仓高新区:国家级高端装备标准化试点的 “智造” 密码 一、试点验收:高分通过的背后逻辑 “江苏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 以 99+3 分高分通过国家验收,成为苏州首个国家级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试点通过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智库支持” 模式,构建 “龙头牵引、中小企业协同、平台保障” 的智能制造生态,形成 12 项国家标准、20 项行业标准,培育专利超 500 项,相关成果在长三角装备制造企业复制推广。 二、协同机制: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政府统筹:太仓市政府设立 1 亿元标准化专项基金,出台《智能制造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将标准化建设纳入企业技改补贴范围,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企业最高奖励 500 万元。 企业主体:舍弗勒、克恩 - 里伯斯等龙头企业牵头制定智能轴承、精密刀具等领域标准,中小企业参与形成 “1 个龙头 + 10 个配套” 的标准产业链。例如,舍弗勒主导的 ISO/TS 16949 汽车轴承标准,提升长三角汽车零部件企业整体质量水平。 智库支撑:联合清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智能制造标准研究院,建立包含 300 名专家的智库,开展标准前瞻性研究。试点期间,发布《智能制造术语体系》等团体标准 15 项,填补国内空白。 三、生态构建:从标准到产业的闭环 智能工厂示范:试点企业建成智能车间 30 个、智能工厂 10 个,平均生产效率提升 25%,运营成本降低 18%。如苏州巨峰电气绝缘系统智能工厂,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产品不良率从 5% 降至 0.8%,成为全球风电绝缘系统主要供应商。 产业链协同:建立 “标准化 + 供应链” 平台,整合 300 家上下游企业,实现技术参数、质量标准、物流规范的互认互通。太仓某精密模具企业通过平台对接上海汽车主机厂标准,研发周期缩短 40%,成功进入特斯拉供应链。 人才培育:开设 “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联合高校推出 “标准制定 + 技术应用” 双证课程,年培养专业人才 1000 人。试点期间,输送技能人才 5000 人,缓解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缺口。 四、经济成效:标准引领产业升级 试点带动太仓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 15%,2021 年达 800 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 40%。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数量增长 3 倍,主导制定 ISO 标准 5 项,出口产品平均溢价率提升 12%。同时,试点经验向长三角辐射,昆山、嘉定等地 300 家企业采用太仓标准,形成跨区域产业协同效应。 五、未来愿景:从 “试点” 到 “标杆” 苏州将以太仓试点为起点,建设 “长三角智能制造标准创新中心”,计划到 2025 年,培育 10 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20 项,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装备制造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化战略,苏州有望成为全球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 “规则制定者” 和 “技术输出地”,推动江苏从 “制造大省” 向 “制造强省” 跨越。
2022-03-25
-
【2022年江苏招商】江苏工业经济开年分析:8.2% 增长背后的动能转换
江苏工业经济开年分析:8.2% 增长背后的动能转换 一、总体增长:制造业的 “压舱石” 作用 2022 年 1-2 月,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2%,较 2021 年 12 月提高 1.7 个百分点,延续平稳增长态势。列统的 40 个行业大类中,34 个行业增长,增长面达 85%,显示工业经济广泛复苏。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4.6%,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增长 18%,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平板显示器产量分别增长 24.5%、48.2%、20.2%,新兴产业成为核心驱动力。 二、行业亮点:高技术与传统产业双轮发力 电子信息产业领跑: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产业持续高增长,台积电南京厂扩产项目产能提升 20%,京东方苏州工厂柔性屏产量增长 30%,带动全省智能手机产量激增。 高端装备制造突破: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 24.5%,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推出新一代智能挖掘机,搭载 5G 远程操控技术,订单增长 50%;南通船舶海工企业承接全球 10 艘 LNG 船订单,金额超百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 15%。 传统产业升级:钢铁行业通过超低排放改造,南钢集团吨钢综合能耗降至 550 千克标准煤,同比下降 8%;化工行业向新材料转型,连云港盛虹石化产业园高端聚烯烃产品占比提升至 40%,附加值增长 25%。 三、投资驱动:制造业与技改投资爆发 制造业投资高增长:1-2 月制造业投资增长 30%,远超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速(10.8%)。10 亿元以上列统项目 2265 个,同比增长 32%,完成投资额增长 18.6%,如常州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南京半导体材料基地等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工业技改提质增效: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增长 25%,重点投向智能化改造和绿色转型。苏州工业园企业实施 “智改数转” 项目,劳动生产率提升 20%,单位产值能耗下降 15%;盐城纺织企业引入数码印花技术,订单交付周期缩短 30%,出口增长 40%。 四、区域格局:苏南引领与南北协同 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超 50%,苏州、无锡工业增加值增长均超 9%,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占全省 70% 以上。 苏中地区:南通、泰州依托长三角一体化,船舶海工、高端装备产业增长 12%,南通船舶订单量占全国 20%。 苏北地区:徐州、盐城工业增加值增长 8%,新能源、绿色食品产业成为新增长极,徐州光伏产业产值增长 35%,盐城动力电池产量增长 60%。 五、政策支撑:稳企与创新双管齐下 江苏实施 “苏政 40 条” 等纾困政策,为工业企业减免税费超 150 亿元,发放稳岗补贴 20 亿元。同时,推进 “智改数转” 三年行动计划,2022 年首批 1000 家星级上云企业获补贴,预计全年带动企业数字化投入超 200 亿元。 六、未来展望:动能转换与挑战应对 尽管面临全球供应链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挑战,江苏工业经济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政策支持,有望全年保持 6.5% 以上增长。下一步,将聚焦 “卡脖子” 技术攻关、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经济融合,巩固制造业领先地位,为全国工业经济稳增长提供支撑。
2022-03-25
-
【2022年淮安招商】淮安市多点发力 打造优化营商环境 “新高地”
淮安市多点发力 打造优化营商环境 “新高地” 一、营商环境优化成效 近日,淮安 “数字化联合审图” 便利建设项目快速审批等 3 个案例,入选国家发改委编写的《优化营商环境百问百答》,这是对淮安市营商环境优化工作的高度认可。近年来,淮安把牢 “项目为王、环境是金” 工作导向,以全国一流全省领先为目标、以营商便利度指标进位为重心、以 101% 服务理念深化为动力,全力涵养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培植企业发展沃土,进一步激活发展新动力。 二、数字化联合审图等创新举措 “数字化联合审图” 是淮安市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创新举措之一。通过建立数字化审图平台,整合多个部门的审图资源,实现了审图流程的数字化、标准化和协同化,大大缩短了审图时间,提高了审批效率。此外,淮安市还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企业服务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如 “并联审、容缺办” 审批服务模式、“一企一策” 精准服务等,有效解决了企业办事难、办事慢的问题。 三、营商环境优化支撑体系 淮安市营商环境的优化,得益于完善的支撑体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建立了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定期对营商环境进行评估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了全社会关心营商环境、参与营商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未来发展目标 未来,淮安市将继续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推出更多便民利企的举措。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水平。同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优化营商环境 “新高地”。
2022-03-22
-
【2022年南京招商】南京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 4.6 万亿元 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
南京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 4.6 万亿元 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 一、都市圈经济发展概况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已有一年。南京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南京都市圈 10 个地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6665.68 亿元,经济总量较上年扩大 4915 亿元,经济发展呈现强劲韧性,彰显高质量发展特质,一体化程度持续提高,实现 “十四五” 发展良好开局。 二、都市圈发展成效与地位 自去年 2 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以来,都市圈各地区坚持合作共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都市圈规模持续扩大,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行。2021 年,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 4.1%,与上年持平,占长三角比重 16.9%。10 个地区中,8 个地区的 GDP 增速高于全国。南京 GDP 总量居都市圈各地区首位,占比 35.0%,发挥了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 三、一体化发展举措与成果 南京都市圈各地区加强合作共建,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交通方面,加快推进高铁、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都市圈交通互联互通;产业方面,建立了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公共服务方面,推进了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一体化,提高了居民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 四、未来发展展望 未来,南京都市圈将继续深化一体化发展,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效便捷的都市圈交通网络;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居民。通过一系列举措,南京都市圈有望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2-03-22
-
【2022年泰州招商】泰州市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进展(2022 年)
泰州市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进展(2022 年) 泰州市在建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概况 2022 年,泰州市扎实推进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据统计,当年泰州市在建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达 120 个,总投资规模达 173.09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81.96 亿元,截至相关统计节点,已完成年度投资 13.01 亿元。其中,新建项目 79 个,总投资 62.87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41.59 亿元,已完成年度投资 5.61 亿元;续建项目 41 个,总投资 110.22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40.37 亿元,已完成年度投资 7.4 亿元。 从项目类型看,120 个在建项目涵盖多个关键领域:稳产保供类项目 10 个,聚焦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要害工程类项目 8 个,涉及农业基础设施补短板;产业融合类项目 88 个,推动农业与加工、旅游、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绿色发展类项目 10 个,重点支持农业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乡村建设类项目 4 个,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公共服务提升。 泰州市农业农村项目建设的政策背景与推进机制 泰州市历来重视 “三农” 工作,将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早在 “十三五” 期间,泰州市就出台《泰州市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升级、乡村发展的思路。2021 年,泰州市进一步建立 “市级统筹、县区主抓、部门协同” 的推进机制,成立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工作专班,实行 “清单化管理、节点化推进、责任化落实”,定期调度项目进展,协调解决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问题。 在产业融合领域,泰州市积极探索 “农业 +” 模式。例如,2020 年启动的某农产品加工园区项目,通过引进食品加工企业集群,形成 “种植 — 加工 — 销售” 全产业链,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此类项目经验为 2022 年 88 个产业融合类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实践参考。在绿色发展方面,泰州市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2021 年实施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通过建设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加工厂,实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 90% 以上,相关模式在 2022 年绿色发展类项目中进一步推广。 泰州市农业农村项目的成效与展望 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的实施,为泰州市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截至 2022 年,稳产保供类项目有力保障了粮食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生猪存栏量达年度目标的 105%。产业融合类项目则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提升至 2.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建设类项目累计改造农村道路 50 公里,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中心 3 个,惠及 2 万余农村人口。 展望未来,泰州市将继续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围绕粮食安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同时,进一步优化项目服务机制,加强土地、金融等要素保障,推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2022-03-22
-
【2022年泰州招商】泰州市启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十四五” 行动 构建中医药服务新格局
泰州市启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十四五” 行动 构建中医药服务新格局 一、行动背景与目标 为进一步健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网络,形成长效机制,泰州市以 “治未病”、慢病管理、康复、养生保健和 “一老一小” 健康服务为重点,印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十四五” 行动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健康工作中的优势作用。该行动旨在通过多层次的推广体系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普及度,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三级推广体系构建 市本级推广基地:泰州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设在泰州市中医院,由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和市中医院共同建设。计划到 2024 年,全市推广 10 类 60 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为每个市(区)培训至少 15 名师资,每名师资掌握 8 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地将承担全市范围内的技术培训、标准制定和推广指导任务,成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核心枢纽。 市(区)推广中心:三市三区依托属地二三级中医医院设立推广中心,负责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到 2024 年,各推广中心需能开展 45 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的普及应用。 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专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指定专(兼)职人员作为推广专员,接受上级培训指导,负责本机构的技术推广和效果评估。到 2024 年,全市各级机构至少培训 1 名专员;到 2025 年,100%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开展 6 类 15 项以上技术,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能开展 4 类 8 项以上技术。 三、推广内容与实施意义 此次推广行动涵盖针灸、推拿、艾灸、中药敷贴等多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注重针对常见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防治。通过三级体系建设,将有效解决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推广中的瓶颈问题,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促进中医药与现代健康服务体系的融合,助力健康泰州建设。 四、保障措施与未来展望 泰州市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建立考核评估机制,确保行动顺利实施。未来,随着推广行动的深入,中医药适宜技术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更广泛应用,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事业在传承创新中实现新发展。
2022-03-22
-
【2022年姜堰区招商】溱潼镇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 技改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
溱潼镇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 技改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 2021 年,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以医疗器械、金属制品、船舶附件等产业为主导,通过政策激励、产学研合作等举措,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8 家,实施技改项目 20 个,完成高质量产学研合作项目 6 个,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9 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58 家,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江苏九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典型代表,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成功研发出高性能复合材料,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江苏精品” 认证证书,并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主导产品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进口替代,2021 年销售额突破 5 亿元,同比增长 35%。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设立 1000 万元产业升级专项资金,对企业技改投入给予最高 15% 的补贴,有效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 在生态工业发展方面,溱潼镇严格执行环保准入制度,淘汰落后产能企业 12 家,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 15 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 8%。同时,打造 “绿色供应链”,引导医疗器械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可降解材料,某企业研发的聚乳酸医用缝合线已进入临床阶段,填补了省内空白。
2022-03-22
-
【2022年张家港市招商】张家港市规上工业产值首季 “开门红” 四大主导产业协同增长
张家港市规上工业产值首季 “开门红” 四大主导产业协同增长 2022 年 1-2 月,张家港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 911.38 亿元,同比增长 11.7%,其中 2 月当月产值 408.80 亿元,增长 14.0%,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两位数增长,彰显了工业经济的强劲韧性。 从主导行业看,冶金行业稳中有进,实现产值 431.10 亿元,同比增长 5.7%。作为全市第一大产业,沙钢集团等龙头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和产品升级,优特钢比例提升至 60%,高端轴承钢、桥梁钢等产品订单增长 20%,奠定了增长基础。化工行业增长迅猛,实现产值 142.67 亿元,增长 21.0%,得益于新能源材料、高端化学品市场需求激增,某化工企业锂电池电解液溶剂产能扩大至 10 万吨,销售额同比增长 50%。 机电行业成为增长新引擎,实现产值 151.00 亿元,增长 20.2%,拉动全市产值增长 3.1 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订单饱满,某汽车电子企业车载传感器产量增长 80%,配套供应特斯拉、比亚迪等厂商。纺织行业逆转低迷态势,实现产值 69.21 亿元,增长 21.5%,通过数字化转型和品牌升级,某纺织集团高端面料出口增长 30%,内销电商渠道收入增长 50%。 张家港市工业经济的良好开局,得益于 “稳企复产” 政策的有效实施。2022 年初,该市出台《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措施》,从保供稳价、融资支持、用工保障等方面推出 18 条举措。数据显示,1-2 月为企业减免社保费超 2 亿元,发放稳岗补贴超 5000 万元,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 100%,产能利用率保持在 90% 以上。
2022-03-2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